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5:33:27
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宽容与大心大志

“大心”是宽容原理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宽容致天道,也可以说成是以大心致天道。荀子说:“君子大心则天而道”(《荀子·不苟篇》)什么是“大心”呢?“大心”是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老子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心也就是以天地为楷模的宽容之心。《中庸》说:“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何谓以天地为本之心呢?天地生人赋以人性,也必求人能尽性生活。不违天道地道,学习天地博大博爱精神,以仁爱之心待人,此种心境便是以天地为本之心。《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记·礼运篇》)何谓与天地相似之心呢?《易经》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知周万物、道济天下和博爱众生之心便是与天地相似之心。因此,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和与天地相似之心都是大心的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宽容博爱天下众生。大心也可谓宽容博爱之心。亦即良心的扩大和发展。

大心之所以重要,因为世人常被见闻所局限,不能容忍依其见闻难以理解的思想观点和事物现象。求得大心才能摆脱见闻之狭隘,从而宽容非其见闻所容之事。大心与宽容异常思想的关系在张载《正蒙》中讲得比较清楚。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被见闻所梏和局限住以后,会导致狂妄自大和不宽容。依从德性体容天下事物,摆脱闻见之狭,这是实现宽容的重要方法。每个人的见闻之知都是有限的。对于自己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点和良心表现应当根据德性的大心来体知和宽容。以德性所知弥补见闻所知的道理在《正蒙》中还未讲透。区别德性所知和见闻所知,有助于提示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克服那种认为只有我之所知为真理的绝对主义观点和良心表现方式,这是新仁